5月6日,描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深潜”人生的《黄旭华画传》新书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此次发布仪式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船舶报社承办。
《黄旭华画传》由“引子”“第一章 弃医学工报国志”“第二章 隐姓埋名三十年”“第三章 ‘潜’心永恒铸重器”“后记”五部分组成,将黄旭华人生的不同场景如同电影画面般一帧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资料图】
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30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在某次深潜试验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核潜艇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他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
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市。他的父母是医生,他儿时的志向是从医,治病救人。然而,在炮火和动荡中度过的日子,让他萌生了“弃医学工”的念头。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第一天到交大上课,我一看课本全是英文,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也是英文,考试也要用英文作答,当时我的头都大了。”2016年4月8日,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老校友在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回忆说,他只能加倍努力学习课程,大学时期养成的严格、严谨的习惯让他在此后的科研岁月中“终身受益”。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黄旭华义无反顾地走上深海征途。他和同事荒岛求索,建起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我国核潜艇事业是“白手起家”。黄旭华和同事们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为从零零碎碎、真假难辨的资料中拼凑有用信息,他们时刻携带“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
当时,黄旭华居住的宿舍楼走十多步就是海边,遇到刮大风的时候,呼啸的海风会卷起大浪,海水重重地拍打在他家的窗户上。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智慧与毅力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发射装置等技术。
研制核潜艇,是一项“赫赫无名”的工作。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一次也没有回过老家。
兄弟姐妹们责备他不孝,家人的关系逐渐淡化。最终,黄旭华的母亲还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上间接了解到,他们眼中的这个“不孝子”实际上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幕后英雄。
黄旭华90岁高龄时慢慢回忆往事,才觉得“一辈子隐姓埋名当无名英雄,也有难以忍受的痛苦”。他允诺小女儿带她去公园里划船,却由于繁忙的工作没能兑现诺言。每当讲起自己的母亲,他的眼泪都会涌满了眼眶,他用在母亲跟前的孝成全了对国家的忠。
誓言无声,以身许国。
这是《黄旭华画传》第三章的最后一段话:回望自己赫赫而无名的一生,黄旭华的话掷地有声,一如以往,“从1958年开始核潜艇研制工作,我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我无怨无悔。”
船舶工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了以中国船舶“三大精神”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其中,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船舶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前后历时15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中国船舶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旭华画传》一书将作为集团公司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广大职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船舶三大精神,持续为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和世界造船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大海碧波荡漾,精神之光永远熠熠生辉。
发布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