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旅游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 | 春风又绿乌江岸——贵州铁腕治污守护长江水道观察 全球要闻

乌江,发源于乌蒙山东麓,奔腾于贵州喀斯特群山之间,一路蜿蜒向北汇入长江。

作为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流域覆盖了贵州8个市(州)、52个县(市、区),承载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也被称为贵州省的“母亲河”。然而,沿岸城市因乌江而兴,但粗放的发展却让乌江一度成为“污江”。


【资料图】

春风又绿乌江岸。近些年,贵州推进铁腕治污,系统改善乌江生态环境,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铁腕治污守护“母亲河”

在贵州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一处名叫“乌江34号泉眼”的地方清流潺潺,这是当年工作人员对该区域进行水文地质普查时标注的。

很难想象,10多年前,这里是乌江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调查发现,污染源在上游不远的一处磷化工基地。由于防渗处理不到位,该基地堆放的磷石膏废渣形成的污水渗透进地下,与地下水汇合后进入乌江。

治污,刻不容缓。

随后,贵州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点关停一批技术落后、开采率低的中小型磷矿厂;积极推进“以渣定产”,倒逼磷化工企业改善生产技术,提升磷石膏使用效率……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从事环境监察的工作人员介绍,铁腕治污之下,短期内的确影响了一大批磷化工企业的生存,但从长远看却换来了乌江流域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因产业准入政策等原因,贵州不予审批乌江流域建设项目220多个,还依法查处乌江流域环境违法案件1400多件。

如今,乌江总磷浓度大幅下降,干流水质已全面达到Ⅱ类标准。沿岸的人们时常感慨,碧波荡漾的“母亲河”又回来了。

“退捕上岸”探寻多元发展之路

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地处乌江源头水域,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世代居住于此的“歪梳苗”逐水而居,之前绝大多数都是渔民。

地处乌江源头水域的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风光(5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如今,“退捕上岸”的他们在政府支持下探寻多元发展之路。年过六旬的尤荣利上岸后卖掉了渔船,转而买了游船,加入了村里成立的黔西市画廊航务有限公司,吃上了“旅游饭”。

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木制渔船络绎不绝。捕鱼的收入维持着村民的生活,但捕鱼也对水域环境带来了影响。“捕鱼、网箱养鱼多了,水质明显变差了,热天还经常闻到臭味。”尤荣利说。

2017年,贵州在乌江全域启动取缔网箱养殖工作。为此,贵州累计投入6亿元全面拆除乌江流域养殖网箱,乌江水质持续改善。

这些年,贵州积极引导退捕的渔民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帮助他们实现多元发展。

2020年初,陈绍杰正式“退捕上岸”。这个生活在贵州思南县高原村的渔民,如今变身为一名山区“羊倌”。

上岸后,陈绍杰拿着政府给予的7.7万余元一次性补偿金开始养羊。陈绍杰说,政府还派畜牧站工作人员来指导,帮助加强病疫防控。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许蕾表示,要持续做好乌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让群众共享美丽乌江的“生态红利”。

打造“西电东送”水上能源基地

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主力省,加强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一直是贵州打造“西电东送”水上能源基地的重点工作。

这些年,贵州已完成了乌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任务,总装机容量800余万千瓦,是我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记者了解到,贵州在修建水利设施的过程中,水利人既要攻克岩溶地貌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也努力做好水电站库区及周边生态保护。

沙沱水电站是“西电东送”第二批开工项目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1120MW。沙沱发电厂党委书记潘剑说,这些年,做好库区生态保护是电站发展的重点,包括加强库区水环境监测,周边环境生态建设等,积极助力乌江流域生态保护。

贵州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贵州将依托乌江、南盘江、北盘江等水能富集的河流,建设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推动绿色能源开发利用。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钟齐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