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在木头沟河谷的悬崖上,听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记录的历史故事;在河道交汇形成的高台上,看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在民间艺人深情的弹唱中,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馨香……8月15日,参加2023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美”新疆行活动的外交官们来到了吐鲁番市。
走进静谧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区,一阵清脆悦耳的热瓦普琴声飘来,81岁的民间艺人玉苏甫·艾依提弹唱着《达坂城的姑娘》,迎接一批批参观者到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石窟里的佛像、壁画,汉文及回鹘文等多种文字题记的遗存,虽有大量残损,但仍可看出千年前这里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之地。
蒙古国驻华大使巴德尔勒曾在书中了解过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当真正走进这座石窟寺,听到关于它的故事时,很多曾经未读明白的内容就变得清晰了。
“保护这座千佛洞的意义非凡,它是吐鲁番市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的石窟群,见证着历史上佛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同时通过留存的壁画,呈现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妙,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巴德尔勒说,期待未来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能够走进这里,丰富对中国新疆的认知。
初闻不识曲之意,回首已是曲中人。在离开的时刻,玉苏甫老人邀请外交官们与他一起演奏新疆乐器,教他们打手鼓,弹热瓦普,共享中华音乐文化的醇厚之味。
落日余晖中,外交官走在交河故城的观光木栈道上,细心倾听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王建东的讲解,找寻眼前残垣断壁昔日的繁盛光景,让一片院落、一条街道、一处衙署、一间仓储房、一座佛寺在脑海中浮现。
外交官们对这座壮观的大型古代城址能够留存至今表示赞叹,同时对中国新疆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给予肯定,希望这些保护措施和方法能作为宝贵的经验,被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借鉴。
交河故城始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址,历经多个朝代,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军政中心。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及吐鲁番市不断加大对交河故城的保护力度。在2006年至2021年,先后拨付约1.3亿元修缮交河故城,包括本体加固、安防系统升级等。今年又申报了交河故城保护与遗产价值展示提升工程、交河故城遗址本体及环境监测预警系统项目三期等项目,其中展示提升工程实施后将扩大游览面积。
此外,“交河故城研学课堂”“夜游交河”“交河故城马拉松赛”等文旅融合活动,也让沉睡的遗址“活”了起来。
“新疆为保护交河故城所做的工作让我很惊讶,更是佩服。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重要课题,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都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与人才投入,坚持做好这件事,非常了不起。”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外交官阿方索·赛斯玛认为,中国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守护了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
搜索
复制
【编辑:闫文陆】